洛阳吕祖庙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北部邙山之上,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(公元1694年),供奉着道教全真派“北五祖”之一的吕洞宾。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曾“憩鹤于邙山之颠”,后人在此处修庙塑像,即今之吕祖庵。
初建时,其规模不大,后多次重建和扩建。2008年6月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,庙内现有山门、前殿、正殿等古建筑26间。现存建筑为清代所留。该庵坐西朝东,依山临水。庵院小巧玲珑,古树参天,风景清幽,历来就是游览避暑胜地。现有歇山式山门、卷棚、大殿(原供吕祖像)、二殿、配殿及厢房等建筑,另有石狮一对,古碑碣十余通。
原庙内各殿塑像、经卷、法器和签板均毁于“文革”中。1981年,洛阳市文物部门曾予修缮,1993年又进行了扩建,1996年洛阳市政府拨款重修吕祖庙,除恢复主殿纯阳殿——吕祖像、副殿崇圣殿——吕祖父母像外,又于山门两侧配房增塑了八仙像,称八仙殿,前院两垣内壁增修了两幅大型青砖浮雕—“孔子间道、老子出寒山”,“吕祖斩赤龙、黄鹤一去不复还”和“琉璃二龙戏珠”。
吕祖庙东面紧邻瀍河,庙的前方的陡壁上是著名的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。庙内有古建筑二十六间,三进两院,布局严谨,小巧玲珑,红墙黄瓦,屋脊六兽,砖雕栩栩如生,真可谓福地洞天。
相传吕洞宾东游洛阳时曾在此处修道,并有诗词传世,后经历代沧桑古迹荡然无存。庙内现有一通古碑,记载着现在这座庙宇的建筑年代。该庙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(西元1694年),经历代不断增修才有现在的规模。
1 山门向东开为迎紫气来
吕祖庙坐西朝东,依山势起伏而建,从山门,卷棚,前殿到正殿依次呈台阶式上升.山门面向东方,取"紫气东来"之意.山门为砖石结构的券门,通体不见一木,其顶为九脊歇山式.山门两侧有客房三间,内有八仙彩塑.进山门拾级而上,穿过卷棚,就是吕祖庙的前殿.殿前古树拂檐,秀水映窗,给游人一种清雅幽静的感觉.殿内正中有方形供台,上有吕祖阁,阁内供奉吕祖像.前殿后为正殿,格扇门,直棂窗,硬山青瓦,一派青古之气。因道教称仙人住所为洞,而吕洞宾号“纯阳子”,所以洛阳吕祖庙也被称做“纯阳洞”。
洛阳吕祖庙的山门为砖石结构,面朝东,应“紫气东来”之意。山门两侧有配房,内有八仙彩塑,栩栩如生。入山门后拾级而上,穿过卷棚,我们就来到了洛阳吕祖庙的前殿。殿前古树环绕,青烟袅袅,朱窗若隐若现。殿内正中的方形供台上为吕祖阁,阁内供奉吕祖像。前殿后为正殿,两侧有配殿、厢房。此外,庙内还有石狮一对,古碑十多通。
相传吕洞宾东游洛阳时曾在此处建庙修道,后因朝代更迭、战乱频仍,古迹销毁殆尽。如今,庙内存有一通石碑,由其记载可知,现存庙宇的建筑年代为清康熙三十二年(公元1693年),由当时的洛阳名士任仲芙带头捐款筹建。
如今的洛阳吕祖庙是在历代的不断扩建中逐渐形成规模的。新中国成立后,我市曾多次对其进行修缮。1996年,市政府拨款重修吕祖庙,恢复了庙内一些殿堂及内部塑像,山门两侧配房增添了八仙彩塑,前院院墙内壁增修了两幅大型青砖浮雕《吕洞宾与黄鹤楼》、《老子出关图》。
2 名仙吕洞宾全国多供奉
吕洞宾本名岩,字洞宾,是著名的道教仙人,八仙之一,全真派“北五祖”之一。传说中,他风流潇洒,好读书,《全唐诗》中收有他的诗。民间传说吕洞宾本想通过科举入仕,但屡试不中,转而学道,终于修成正果,成了神仙。
王重阳创全真派后,吕洞宾被奉为“北五祖”之一,因此他就有了“吕祖”之称。民间一般将吕洞宾描述成一位有人情味、深得百姓厚爱的神仙。他常常下凡惩恶扬善、除暴安良,以至于吕洞宾之名妇孺皆知。
如今,除洛阳吕祖庙外,我国其他地区也有很多吕祖庙,例如内蒙古包头吕祖庙、河南睢县吕祖庙、北京房山吕祖庙以及山东淄博吕祖庙、山东济南吕祖庙等都较为有名。
3 吕祖除妖怪结缘洛阳城
说起吕洞宾与洛阳的关系,民间流传着一段传说。吕洞宾成仙后云游天下,一日,他来到洛阳的一个小山村,看到村中房屋倒塌,村后山峰欲倒。吕洞宾一看,原来是一只穿山甲在作怪。为阻止穿山甲祸害百姓,吕洞宾决定将其除掉。但是,这穿山甲有千年道行,吕洞宾败下阵来。太白金星知道后说,王母娘娘头上的玉簪是定山神针,如果能借来,就能降服妖怪,但是玉簪是王母娘娘的心爱之物,她身边的丫鬟牡丹仙子早有下凡之心,如果以帮其下凡作为交换条件,可以让她去偷玉簪。
几天后,在王母娘娘举办的蟠桃大会上,吕洞宾借机向牡丹仙子说出请求。牡丹仙子见他要为民除害,又可以满足自己下凡的心愿,便欣然答应。吕洞宾随即拿出一支假玉簪,让她去偷梁换柱。
次日,牡丹仙子在为王母娘娘梳头时,趁机将真玉簪换下。吕洞宾得到定山神针后,擒住穿山甲,保护一方平安。再后来,王母娘娘知道此事,要处死牡丹仙子,太白金星和吕洞宾都来求情。王母娘娘思忖再三,免去牡丹仙子死罪,贬她下凡,让她吃五谷杂粮,经受酷暑严寒。于是,牡丹仙子来到洛阳,经营牡丹花事,使洛阳牡丹名动四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