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空气运动。风一般用风向、风速和风力来描述。风的运动方向是空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,因而既可以作水平运动,也可以从高处向低处或从低处向高处运动。风遇到障碍物时还可以绕开前进,其运动速度因受阻的程度不同而常有变化,一般单位是 m/s。风力是风的强度,一般以kg/m2 为单位。风力取决于风速的大小,可以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:

式中 P为风力,C为经验常数,取0.125,V为风速。

贴地面或在谷地中运动的风,因其各部位受摩擦阻力大小不同,各部位的风速也有差异。如距地2m处的风速为离地12m的风速的3/4。

风力属于机械力。风的地质作用是指风对地表岩石和松散堆积物进行机械的破坏、搬运和沉积的作用。地面上生长着茂密植物的潮湿地区,被巨厚冰层覆盖地区或未风化的坚硬基岩区,即使风力很强,风的地质作用也不明显。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荒漠区和无植被的海滩、河滩、湖岸以及泥沙质地面,强风的地质作用相当显著。


然而强风在大陆上不是各处都有的,它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。太阳直射于赤道附近低纬区,受热空气不断上升,这地带便形成低气压槽。热气流升到十几千米高空后转为水平运动向中纬区流去,空气变冷,体积压缩而下降,在南北纬30°左右的中纬区形成高气压区。此带空气在近地面处分别向南北两侧的低气压区流动,形成信风带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和科里奥利效应,气流方向发生偏转。终年寒冻的极地为高气压区,从该区流向低气压区的信风方向同样发生偏转。于是,60°~90°的高纬区为东风带 (北半球为东北风,南半球为东南风);30°~60°的中纬区为西风带 (北半球为西南风,南半球为西北风);0°~30°的低纬区为东风带 (北半球为东北风,南半球为东南风)。

大陆上与海洋上的空气受太阳辐射热影响的程度差异较大。夏季大陆上空气增温比海洋上快得多,大陆相对于海洋为低压区,海洋潮湿气流由海吹向大陆形成夏季风。冬季则相反,形成由陆向海运动的冬季风。

地形上的巨大起伏对空气的运动也产生重要的影响。比如一般潮湿气流向北运动中被东西向的山脉阻挡,气流被迫上升翻山过程中,水汽降温结成雨下降于山脉南坡,这种雨叫地形雨 (orographicalrain)。翻过高山后下降的气流,气温升高而干燥,对山脉北坡则形成焚风 (foehnwind)。我国西部和西南部,绵延几千米的喜马拉雅山脉和相伴的青藏高原,平均高出海面4~5km,逼使从印度洋吹向大陆的潮湿空气爬升和转向。大量水汽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凝聚成雨降落,到达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北缘的空气已成干冷气流。

从全球看,受干热高气压带控制的南北纬15°~35°的地势较平坦地区,终年受到信风吹刮,雨量稀少 (平均<250mm),蒸发量大 (年均>2500mm),有利于沙漠 (sandydesert) 的形成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、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和澳大利亚沙漠均在这个地带上。在中亚和东亚,由于伊朗至青藏地区自新生代以来强烈抬升而形成高原以来,沙漠的发展移向北侧,如咸海周边沙漠,我国新疆和内蒙一带的沙漠等,分布在北纬37°~46°地区,受西伯利亚高压冷气团的控制,经常出现干冷强劲的气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