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痛
牙痛,是指牙齿因某种原因引起疼痛而言。本症在《黄帝内经》中称为"齿痛";《诸病源候论》》中又把牙与齿分开而论,上面为牙,下限为齿,有"牙痛"、"齿痛"、"牙齿痛"之分;此后,古典医籍中,或称"牙痛"者,或称"齿痛"者,俱指本症。
牙痛时,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牙龈肿痛的表现。因此,本症与牙龈肿痛有较密切的关系。
龋齿,在古典医籍中有"龋齿"、"齿龋"、"牙齿虫"、"牙虫"、"齿虫"、"齿蠹"等不同名称,其引起牙痛也较为常见,故兴本症一并讨论。
【常见证候】
1.风热牙痛:表现为牙齿胀痛,受热或食辛辣之物即痛甚,患处得凉则痛减,牙龈肿胀,不能咀嚼食物,或腮肿而热,口渴,舌尖红,舌苔薄白或微黄而乾,脉象浮数。
2.风寒牙痛:表现为牙齿作痛,抽挈样感,吸受冷气则痛甚,患处得热则痛减,时恶风寒,口不渴,舌淡红,舌苔薄白,脉象浮紧或迟缓。
3.胃热牙痛:表现为牙齿疼痛,以胀痛感为主,牵引头脑或牙龈发红肿胀,满面发热,口渴,时欲饮冷,口气热臭,恶热喜冷,或唇舌颊腮肿痛,大便秘结,尿黄,舌质偏红,舌乾,舌苔黄,脉象洪数或滑数。
4.虚火牙痛:表现为牙痛隐隐而作,牙根浮动,唇赤颧红,咽乾而痛,心慌头晕,虚烦不寐,腰脊酸痛,舌红少津,舌苔少,脉象细数。
5.气虚牙痛:表现为牙痛隐隐,痛势绵绵,牙龈不甚红肿,或虽肿胀而不红,面色白,少气懒言,语言低微,倦怠乏力,自汗心悸,头晕耳鸣,小便清而频,舌体淡胖,舌苔薄白或苔白,脉象虚弱或虚大。
6.龋齿牙痛:表现为牙齿蛀孔疼痛,时发时止,如嚼物时伤其牙,则立时作痛,舌脉如常。
【鉴别分析】
风热牙痛与风寒牙痛:
两者虽皆因风,但寒热属性各异,病因病机不同。
风热牙痛乃因风热之邪侵犯牙体所致,牙痛伴有龈肿而热、口渴,舌尖红,舌苔微黄而乾,脉浮数;
风寒牙痛是风寒之邪侵犯牙体引起,伴有恶风寒、口不渴,舌淡红,舌苔薄白,脉浮紧或迟缓。
两者牙痛性质及缓解疼痛方法迥异:
风热牙痛为胀痛感,得热则痛剧,得凉痛减;治以疏风清热止痛,常用银翘散加减内服,外用薄荷玄明散搽痛处。
风寒牙痛为掣痛感,得热则痛缓,得冷痛甚。治以疏风散寒止痛,常用苏叶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内服,外用细辛散搽牙痛处。
胃热牙痛与风热牙痛:
虽同有热象,颇为相似,然风热牙痛兼风热表證之象。胃热牙痛乃由素禀热体,复嗜辛辣香燥,胃腑蕴热,循经上蒸之故。其表现为牙痛兼有内热实證之象(口渴喜饮、恶热、口气热臭、便秘结、舌质红、舌苔乾黄、脉洪数或滑数)。
治疗:清泄胃热止痛之法,常用清胃散或玉女煎,以元参易熟地尤效捷。此外,胃热牙痛辨證时尚须进一步分辨在血分或在气分。如牙痛兼有红肿出血者属血分,前方可加重升麻、丹皮用量升透血分郁热;如牙痛而牙龈不肿,则偏于气分,仍同前力,须加荆芥、防风、细辛、以散气分之热。
虚火牙痛与气虚牙痛:
皆为虚证牙痛。
虚火牙痛,由年老体虚,肾之元阴亏损,虚火上炎所致。
辨证要点为,牙齿疼痛隐隐,兼有肾阴不足、虚火上炎之象(如齿有浮动、颧红咽乾、腰背酸弱无力、舌红少津、苔少、脉细数)。
治以滋阴补肾,常用左归丸。
气虚牙痛,多由劳伤过度,久病失养而耗伤元气引起。牙痛痛势绵绵,但齿不浮动,局部少见红肿,并无虚火之"热象",而呈现一派气虚不足之徵(如少气懒言,倦怠乏力、语言低怯,面色白,舌体淡胖、苔白、脉虚弱或虚大)。
治以补气缓痛法,常用补中益气汤加熟地、丹皮、茯苓、白芍。
龋齿牙痛:
平素嗜食膏粱厚味,或过食甘甜糖质,牙嚼污秽,饮食馀滓,积齿缝之间,以致牙体被蛀蚀。《辨證录》指出:"人有多食肥甘,齿牙破损作痛…。"龋齿牙痛,早期未形成窗洞时,牙齿局部可呈墨浸状或黄褐色,此时可不疼。继而可形成深浅不同、大小不等的龋洞,洞内容易嵌塞食物。吃冷、热、酸、甜食物或吸风引冷皆可引起疼痛。
治以清热止痛法,常以外用药为主,方选川椒、烧石灰为末,蜜丸,塞于蛀孔中。
牙痛一症,表证、里证均可出现。从牙痛部位看,上牙多责之足阳明胃经,下牙多责之手阳明大肠经,因胃络脉入齿上缝,大肠络脉入齿下缝之故。临證中,按其寒热虚实在脏在经辨析,再注意其归经特点,疗效会更好。
【文献】
《景岳全书.齿牙》:"凡火病者,必病在牙床肌肉间,或为肿痛、或为糜烂,或为臭秽脱落,或牙缝出血不止,是皆病在经络,而上牙所属足阳明也,止而不动,下牙所属手阳明也,嚼物则动而不休,此之为病,必美酒厚味膏粱甘腻过多,以致湿热蓄于肠胃而上壅于经,乃有此證。治宜戒厚味,清火邪为主。…肾虚而牙病者,其病不在经而在脏,盖齿为骨之所终,而骨则主于肾也。故口肾衰则齿豁,精固则齿坚,至其为病,则凡齿脆不坚,或易于摇动,或疏豁,或突而不实。凡不由虫,不由火而齿为病者,必肾气不足,此则或由先天之禀亏,或由后天之斫丧,皆能致之。是当以专补肾为主。"
《医宗金鉴.杂病心法要诀》:"不甚肿痛,不怕冷热,为风牙痛,宜用温风散。…不肿痛甚,喜饮热汤,为寒牙痛,宜本方再加羌活、麻黄、川附子温而散之。二方俱服一半,含漱一半,连涎吐之自好也。…诸牙痛也。均宜一笑丸,即川椒七粒为末,巴豆一粒去皮研匀,饭为丸,绵裹咬痛处,吐涎即止,均宜用玉池散,…虫牙亦宜此咬漱。"
《医学衷中参西录.医案》:"方书治牙疼未见有用赭石牛膝者,因愚曾病牙以二药治瘉,后凡遇胃气不降致牙疼者,方中必用此二药。其阳明胃腑有实热者,又恒加生石膏数钱。"
牙齿浮动
牙齿浮动,又称牙齿动摇。手阳明之脉入下齿,足阳明之脉入上齿,齿为骨之馀,寄龈以为养,所以齿动与手足阳明之脉和肾关系密切。
牙齿浮动一症,有的继现于牙龈宣露之后,有的先见齿动而后出现牙龈宣露,因此古代医籍将两者一并讨论。但也有的仅见牙齿浮动而无牙龈宣露。本文重点讨论以牙齿浮动为主症的,若先出现牙龈宣露的,则另列专篇讨论。
【常见证候】
1.阳明热壅牙齿浮动:牙齿浮动,伴有牙龈红隀,或牙龈宣露,口臭,便秘,脉滑数,舌质红,苔黄白腻偏乾。
2.肾阴虚牙齿浮动:牙齿浮动,继而牙龈宣露,伴有腰酸、头晕、耳鸣、脱发,脉细数,舌体瘦薄,舌质嫩红,苔薄或少苔。
3.肾气虚牙齿浮动:牙齿浮动,伴有腰酸,尿后馀沥,甚则小便不禁,听力减退,脉沉细弱,舌淡苔白。
【鉴别分析】
阳明热壅牙齿浮动:
多由饮酒过度或嗜食辛辣所致。齿龈为阳明络脉所系,若肠胃积热,上蒸于口,腐其齿龈,则齿失所固而动摇。《寿世保元》说:"土热则焦摇。"
辨证要点:牙齿浮动与牙龈红肿或宣露共见,并有阳明热证可稽(如口臭、便秘、喜凉饮、脉滑数、苔黄白腻等)。
治疗:宜清胃固齿,方选清胃散,或甘露饮。
肾阴虚牙齿浮动与肾气虚牙齿浮动:
均为虚证牙齿浮动。
肾阴虚牙齿浮动多见于青壮年,或因房劳甚而伤肾精,或素有遗精之疾,致肾精不充,骨髓失养,则齿根动摇。肾气虚牙齿浮动多见于老年人,或劳力过度者,肾气虚失于固摄,故牙齿浮动。
辨证要点:
肾阴虚牙齿浮动,继而牙龈宣露,脉细数,舌嫩红,兼有肾阴不足症状(头晕、耳鸣、脱发等);
肾气虚牙齿浮动,牙龈淡红,很少有牙龈宣露,伴有小便馀沥不尽,或小便不禁,脉沉细而不数。
治疗:
肾阴虚治宜滋肾固齿,方选六味地黄丸加骨碎补,或用滋阴清胃固齿丸;
肾气虚治宜补肾固齿,方选还少丹。
牙齿浮动,与口腔卫生有著密切关系。若素不漱口,食物残渣夹于齿缝,附于齿龈,日久作热,腐蚀牙根,则齿必摇。因此,保持口腔卫生也是防治牙齿浮动的必要措施。
【文献】
《诸病源候论.齿动摇候》:"手阳明之支脉人于齿,足阳明之脉又遍于齿,齿为骨之所柊,髓之所养。经脉虚,风邪乘之,血气不能荣润,故令摇动。"
牙齿酸弱
牙齿酸弱是指牙齿于咀嚼食物时酸弱无力而言。唐代《日华子诸家本草》称为"齿齼","齼"即"牙齿接触酸味的感觉"。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有"齿寒"条,即"齿酸楚也"。
本症与口酸不同,后者是口中有酸味而牙无异常感觉,本症则为牙齿酸弱,咀嚼无力。
【常见证候】
1.脾肾气虚牙齿酸弱:牙齿酸弱,遇冷则甚,遇热亦感不适,甚则咀嚼无力,脉沉弱,舌淡红,苔薄白。
2.风冷外客牙齿酸弱:牙齿酸弱,遇冷见风则甚,喜食热物,恶冷食,脉弦紧,舌淡暗,苔白滑。
【鉴别分析】
上两证候的共同点为牙齿酸弱,咀嚼无力,时轻时重。
脾肾气虚牙齿酸弱以正虚为主。齿为骨之馀,肾主骨;又齿与胃关系密切,胃与脾以膜相连,脾肾气虚,齿失荣养,故酸弱无力。
风冷外客牙齿酸弱以邪客为主。风冷之邪客于齿,则酸弱无力。
两者的区别:
前者多见于老年人且历时较久,冷热之物皆不适宜,无明显诱发因素;后者多见于青壮年,喜热而恶冷,齿间常有风吹感。
治疗:
脾肾气虚牙齿酸弱,治宜健脾补肾,取核桃仁细嚼或能减轻,可用青蛾丸加减治之;
风冷外客牙齿酸弱者,治宜温经散寒,可选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治之。
牙龈出血
牙龈出血,又称齿衄,乃指牙缝或牙龈渗出血液而言。本症在《内经》中属"血溢"、"衄血"范畴;《金匮要略》则归入"吐衄"专篇;《诸病濒候论》设有"齿间血出候";至明《景岳全书》始有"齿衄"症名。盖足阳明胃经行于上齿,手阳明大肠经行于下齿;又肾主骨,齿为骨之馀,故本症与胃、大肠及肾关系密切,但以胃经的病变为常见。
齿衄与舌衄,其血液均从口出,但舌衄之血出于舌面,舌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,望诊不难区别。还有"牙宣"一症,牙缝中常有血液渗出,但此症以牙龈先肿继而龈肉萎缩,牙根宣露为特点,故不予论述。
【常见证候】
1.胃肠实火齿衄:齿龈出血如涌,血色鲜红,兼有齿龈红肿疼痛,口气臭秽,口渴喜热饮,便秘,脉洪数有力,舌质红赤,苔黄腻。
2.胃中虚火齿衄:齿龈出血,血色淡红,兼有齿龈腐烂,但肿痛不甚,口乾欲饮,脉滑数无力,舌质光红少津,苔薄且乾。
3.肾虚火旺齿衄:齿龈出血,血色淡红,齿摇不坚,或微痛,兼有头晕,耳鸣,腰膝酸软,脉细数,舌质嫩红少苔。
4.脾不统血齿衄:齿龈出血,血色潮红,龈肉色淡,全身有散在出血点或紫斑"脉象缓或濡数,舌体胖大,舌质淡,苔薄白。
【鉴别分析】
胃肠实火齿衄:
由于过食辛辣之物,胃肠积热,热从火化,上烁于齿,损伤血络,故见齿衄,为阳、热、实证。
辨证要点:血色鲜红,量多或如泉涌,牙龈肿痛,口渴引饮,大便秘结,脉洪数。
治宜清胃泻火,方选清胃散,或通脾泻胃汤。
胃中虚火齿衄与肾虚火旺齿衄:
皆为虚火齿衄,血色淡红为共同点。
胃中虚火齿衄多因胃阴素虚,虚火浮动,上行于齿龈,耗灼胃络而形成本症。
辨证要点为:齿衄与龈糜同见,口乾渴而饮水不多。
治宜养胃阴清胃火,方选甘露饮加蒲黄以止衄;若虚火炽盛,血色较红,可用玉女煎引胃火下行,兼滋其阴。
肾虚火旺齿衄多见于肾阴素亏,或病后肾阴不足者,牙为骨之馀而属肾,肾阴虚不能制火,阴火上腾,致阴血随火浮越而引起齿衄。
辨证要点为:齿衄与牙齿松动并见,兼有头晕、耳鸣、手足心热、腰酸等肾阴不足症状,脉细数尤为其特点。
治宜滋肾阴、降相火,方选知柏地黄丸加牛膝、骨碎补治之。
脾不统血齿衄:
多因饮食不节,劳累过度,损伤脾胃,使中气虚馁,气不统血,血溢经外而见齿衄。
辨证要点为:血色潮红,且伴有少量的皮下出血点或紫斑,兼有脾气不足症状(如面晃神疲,四肢乏力,语音低怯,舌胖色淡等)。
治宜健脾益气摄血,方选归脾汤加仙鹤草、炒侧柏叶治之。
牙龈出血一症,在临床中屡见不鲜。其中尤以胃经实火为多。《血证论》说:"胃中实火,口渴龈肿,发热便闭,脉洪数"。辨证实为中肯。认证如能辨析清楚,并能循经选用引经药物,如上牙属胃加升麻、下牙属大肠加大黄,则疗效更佳。但是,如果齿衄不止,并伴有身热不休及多处出血者,则应从恶候考虑。《素问.大奇论》曰:"脉至而搏,血衄身热者死",这与现代医学中的血液病出血极为相似,切不可视为小恙而忽视之。
【文献】
《景岳全书.血证》:"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,名为齿衄,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,盖手阳明入下齿中,足阳明入上齿中,又肾主骨,齿者骨之所终也。此虽皆能为齿病,然血出于经,则惟阳明为最。故凡阳明火盛,则为口臭,为牙根腐烂肿痛。或血出如涌,而齿不动摇,必其人素好肥甘辛热之物,或善饮胃强者,多有阳明实热之证。"
牙龈萎缩
牙龈萎缩是指龈肉日渐萎缩而言。本症在历代医书中散见于牙龈宣露、牙齿动摇、齿衄、齿挺等病的论述中。龈萎症在临床上很少单独出现,常与牙根宣漏、牙齿松动、以及牙龈溃烂、牙龈出血等并见。
【常见证候】
1.胃火上蒸牙龈萎缩:龈肉萎缩腐颓,牙根宣露,伴有口臭、口渴、喜凉饮,大便秘结,脉滑数,舌质红,苔黄厚。
2.肾阴亏损牙龈萎缩:牙龈萎缩溃烂,边缘微红肿,牙根宣露,伴牙齿松动,头晕耳鸣,腰酸,手足心热,脉细数,舌红苔少。
3.气血双亏牙龈萎缩:牙龈萎缩颜色淡白,牙齿松动,伴牙龈出血,头昏目花,失眠多梦,脉沉细,舌质淡,苔薄白。
【鉴别分析】
胃火上蒸牙龈萎缩与肾阴亏损牙龈萎缩:
两者均为不同程度之邪火熏灼牙龈所致。盖上下牙龈属阳明胃与大肠,若过食膏粱肥甘,胃肠积热,或嗜酒食辛,热灼胃府,均可使热邪循经上损牙龈,牙龈失荣,则龈肉萎缩而根宣露。又齿为骨之余,肾主骨,若房劳过瘦,耗伤肾精,精血不能上溉于齿,兼以虚火上炎,致使牙龈萎缩而牙根宣露。两者相此,胃火上蒸为实证,肾阴亏损为虚证。前者常先有牙龈红肿痛、出血或出脓,蒸灼口久,则使牙龈萎缩,后者多先见牙齿松动,继而牙龈萎缩溃烂。
辨证要点:
胃火上蒸牙龈萎缩有实火证候,如口臭,口渴喜凉饮,便秘,脉滑数有力,舌苔黄厚等。治宜清胃泻火法,方选清胃散;
肾阴亏损牙龈萎缩则有阴虚火旺现象,如头晕耳鸣,牙龈边缘微红隀,手足心热,脉细数,舌质红,少苔等。治宜滋阴降火,方选知柏地黄丸。
气血双亏牙龈萎缩:
多见于虚损之人。由于气血不足,牙龈失去濡养,兼以虚邪客于齿间而致。
辨证要点为:牙龈萎缩伴龈肉色白,与上二证的牙龈红肿有明显区别。另外,还有头昏目花,失眠多梦,脉细舌淡等一系列虚弱症状。
治宜补气益血,方选八珍汤。
牙龈萎缩一症,与口腔卫生亦有关系。口腔卫生不佳,辛辣厚味之物等不但会剥蚀龈肉,且食物残渣亦会留于齿间,腐蚀牙龈,久之则牙龈溃烂而渐萎缩。因此注意口腔卫生,少食刺激性食物,也是减少本症发生的重要条件。对于已患牙龈萎缩的人,避免房劳过度,防止耗伤肾气,也很重要。
【文献】
《圣济总录.口齿门》:"牙齿虽为骨之所终,髓之所养,得龂因而固消,可以坚牢,今气血不足,揩理无方,风邪袭蹜,客于齿间,则令肌寒血弱,龂肉缩落,渐至宣露,永不附著齿根也。"
《医宗金鉴.外科心法要诀》:"牙龈宣肿,龈肉日渐腐颓,久则削缩,以致齿牙宣露。总由胃经客热积久,外受邪风,寒凉相搏而成。有喜凉饮而恶热者,系客热遇寒凉,凝滞于龈肉之间;有喜热饮而恶凉者,系客热受邪风,稽留于龈肉之内。客热遇寒者,牙龈出血,恶热口臭,宜服清胃汤;客热受风者,牙龈恶凉,遇风痛甚,宜服独活散。"
牙龈腐烂
牙龈腐烂,是指牙床周围的组织(包括上龈、下龈)破溃糜烂疼痛而言。本症在《诸病源候论》中称之为"齿漏",其后历代医书统称"牙疳"。牙疳又分"走马牙疳"、"风热牙疳"、"青腿牙疳"等。
【常见证候】
1.风热牙疳:初起牙龈红肿疼痛,发热较速,甚或寒热交作,二、三日间即见一处,或多处龈缘糜烂,容易损伤出血,疼痛,妨碍饮食,时流粘稠睡液,颌下有硬块按之疼痛,间有恶心呕吐,便秘,舌质红,舌苔薄黄,脉象浮数。
2.青腿牙疳:表现为牙龈肿胀,溃烂出脓血,甚者可穿腮破唇,同时两腿疼痛,发生肿块,形如云片,色似青黑茄子,大小不一,肌肉顽硬,行动不便。若寒湿重者,可兼见身体疼痛,无汗,四肢浮肿,屄少而清等症状。若毐火盛者,可兼见口苫、口乾、口臭,舌质红,舌苔黄而乾,脉象滑数。
3.走马牙疳:初起时,牙龈边缘或颊部硬结发红,一、二日间即腐烂,呈灰白色,随即变成黑色,流出紫色血水,气味臭恶,腐烂部不痛不痒,舌质红,舌苔黄腻,脉象数。青火盛者,黑腐蔓延,不数日间,鼻及鼻翼两旁或腮和口唇周围出现青褐色,这是里面腐烂已深的证侯。严重者唇烂齿落,腮穿颚破,鼻粱塌降腐烂严重时,兼有恶寒发热,饮食不进,泄泻气喘,神昏等全身症状。若黑腐易去,内见红肉而流鲜血,身热渐退,虽齿落腮穿见骨,仍有挽救希望;若正气大虚而邪毒过盛,常易导致死亡。
【鉴别分析】
风热牙疳:
由平素胃腑积热,复外感风热之邪而发.邪毒侵袭牙龈,伤及肌瞙所致。
青腿牙疳,
与地区、生活、饮食有关,系由时常坐卧寒冷湿地,寒湿之气滞于经脉,加以少食新鲜蔬菜、水果,过食牛羊肥腻腥膻,郁滞胃肠而为火热,上炎口腔,因而发为本病。
走马牙疳,
多由麻疹、痘疹、痧毒、伤寒、疟、痢疾等病馀毒未清,内热炽盛,伤及牙龈引起,系一种严重的疾病。
风热牙疳与走马牙疳辨证主要区别点:
风热牙疳,发热快,疼痛剧烈,牙龈虽亦腐烂,但不致于腮颊腐烂,一般鄀能在半个月左右渐次痊瘉,仅有少数经久不瘉,以致千龈宣露,时流脓水。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法,常用清胃汤;日久不已,可加人参、玄参;兼湿重者,加茵陈、生苡仁、车前子;外用人中白散擦牙龈患处,擦药前,先漱洗乾净。
走马牙疳,多见于小儿,因其发病迅速,故名为"走马",是一种危险的口腔疾病。发病后,很快即牙龈腐烂,不数日即可腮穿唇烂,颚破齿落,腐烂部不痛不痒,严重时,尚兼寒热,预后不良。治以解毒清热法,常用解毒消疳汤内服;正气虚者,加人参、黄耆;脾虚者,加服人参茯苓粥;热久津伤者,可服甘露饮,外擦以人中白散于患处。
青腿牙疳,除牙龈腐烂外,尚兼有两腿疼痛,且有肿块,形如云片,状似青茄,肌肉顽硬,行走不便之症,其发病亦较缓慢。辨证时,与风热牙疳、走马牙疳容易区别。治以祛寒行湿,清火解毒法,常以活络流气饮加蒲公英、马齿苋;寒湿重,腿肿甚者,加肉桂;毒火炽盛,灼伤津液者,兼服五汁饮,外可用冰硼散或朱黄散擦牙龈腐烂处。
【文献】
《医宗金鉴.杂病心法要诀》:"牙疳一病,杀人最速,虽有专科,然皆末烧累攻之法。累攻者,今日攻之,明日又攻之,以肿硬消,黑色变,臭气止为度。若不能食,或隔一日,或隔二、三口攻之,攻之后渐能食,不必戒口,任其所食。虽大便溏,仍量其轻重攻之,自见其神。若竟不思食,难任攻下,则死证也。攻药用芜荑消疳汤,即雄黄、芜荑、生大黄、芦荟、川黄连、胡黄连、黄芩也。"
牙齿焦黑
牙齿焦黑,《脉经》谓"齿焦"、"齿忽变黑"。《诸病源候论》有"牙齿历蠹候"、"齿黄黑候",历蠹者,牙齿黯黑之谓。到清代,温病学家叶天士尤重视验齿,他在《南病别鉴》中说:"齿焦无垢者死,齿焦有垢者,肾热胃劫也。"《温病条辨》则把"齿黑"列为热邪深入下焦的重要指徵。牙齿焦黑与齿垢焦黑不同,后者是指附于牙齿上面的污垢而言,刮之可去。
【常见证候】
1.下焦热盛牙齿焦黑:牙齿焦黑,热深不解,口乾舌燥,手指蠕勤,脉沉数。
2.肾热胃劫牙齿焦黑:牙齿焦黑,上附污垢,伴咽乾口渴,烦躁不眠,或腹满便秘,脉数,舌绛。
3.风冷客经牙齿焦黑:牙齿黄黑乾橾,伴齿根浮动,腰膝酸软,脱发,脉沉弱,舌质淡黯,苔薄白。
【鉴别分析】
下焦热盛牙齿焦黑与肾热胃劫牙齿焦黑:
两者均为热邪内竭津液所致,见于温热病后期,但前者较后者危重。
下焦热盛牙齿焦黑是由于"热邪深入下焦",热深不解,津液乾涸,齿失津润,故见牙齿焦黑。
辨证要点为:齿焦黑无垢,伴有欲作痉厥之症,如手指蠕动,脉沉数等。
治宜咸寒甘润法,二甲复脉汤主之。
肾热胃劫牙齿焦黑由于肾热胃燥,气液被耗,齿失滋养,则见齿黑。
辨证要点为:齿焦有垢,伴有烦躁不寐。
治宜清胃救肾法,玉女煎主之;若有腹满便秘的可用调胃承氟汤治疗。
风冷客经牙齿焦黑:本症内缘髓虚血亏,不能养齿,外缘风冷人经,内外相客,齿枯无润,故令齿黄黑。《诸病源候论》说:"风冷乘其经脉,则髓骨血损,不能荣润于牙齿,故令牙齿黯黑,谓之历蠹。"辨证要点为:齿色黄黑或黯黑乾燥,伴牙齿浮动,兼有腰膝酸软,脱发等肾精不充症状。治宜填精除风法,方选地骨皮散治之。
牙齿焦黑,多见于温病热极伤阴期,预后不佳。《脉经》把牙齿焦黑列为死候之一,如"病人目无精光,及牙齿黑色者,不治。""病人阴阳俱竭,其齿如熟小豆,其脉驶者死。"又说:"病人齿忽变黑者十三日死。""病人唇肿齿焦老死"等。但只要我们谨守病机,积极治疗,或可冀有幸生者。